(十六)行为型模式-解释器模式

itmahy
itmahy
发布于 2024-01-19 / 39 阅读
0
0

(十六)行为型模式-解释器模式

解释器模式

我国 IT 界历来有一个汉语编程梦,虽然各方对于汉语编程争论不休,甚至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,本文不讨论其对与错,但我们不妨来尝试一下,定义一个简单的中文编程语法。

在设计模式中,解释器模式就是用来自定义语法的,它的定义如下。

解释器模式(Interpreter Pattern):给定一门语言,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,并定义一个解释器,该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。

解释器模式较为晦涩难懂,但本文我们仍然深入浅出,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学习解释器模式:使用中文编写出十以内的加减法公式。比如:

  • 输入“一加一”,输出结果 2

  • 输入“一加一加一”,输出结果 3

  • 输入“二加五减三”,输出结果 4

  • 输入“七减五加四减一”,输出结果 5

  • 输入“九减五加三减一”,输出结果 6

看到这个需求,我们很容易想到一种写法:将输入的字符串分割成单个字符,把数字字符通过switch-case转换为数字,再通过计算符判断是加法还是减法,对应做加、减计算,最后返回结果即可。

计划的确可行,但这实在太面向过程了,众所周知面向过程编程会有耦合度高,不易扩展等缺点。接下来我们尝试按照面向对象的写法来实现这个功能。

按照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,我们应该为公式中不同种类的元素建立一个对应的对象。那么我们先分析一下公式中的成员:

  • 数字:零到九 对应 0 ~ 9

  • 计算符:加、减 对应 +、-

公式中仅有这两种元素,其中对于数字的处理比较简单,只需要通过switch-case将中文名翻译成阿拉伯数字即可。

计算符怎么处理呢?计算符左右两边可能是单个数字,也可能是另一个计算公式。但无论是数字还是公式,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他们都会返回一个整数:数字返回其本身,公式返回其计算结果。

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共同点提取出一个返回整数的接口,数字和计算符都作为该接口的实现类。在计算时,使用栈结构存储数据,将数字和计算符统一作为此接口的实现类压入栈中计算。

talk is cheap, show me the code.

数字和计算符公共的接口:

interface Expression {
    int intercept();
}

上文已经说到,数字和计算符都属于表达式的一部分,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会返回一个整数。从表达式计算出整数的过程,我们称之为解释(intercept)。

对数字类的解释实现起来相对比较简单:

public class Number implements Expression {
    int number;
​
    public Number(char word) {
        switch (word) {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零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0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一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1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二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2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三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3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四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4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五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5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六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6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七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7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八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8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case '九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umber = 9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default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 }
    }
​
    @Override
    public int intercept() {
        return number;
    }
}

在 Number 类的构造函数中,先将传入的字符转换为对应的数字。在解释时将转换后的数字返回即可。

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,他们都是对左右两个表达式进行操作,所以我们可以将计算符提取出共同的抽象父类:

abstract class Operator implements Expression {
    Expression left;
    Expression right;
​
    Operator(Expression left, Expression right) {
        this.left = left;
        this.right = right;
    }
}

在此抽象父类中,我们存入了两个变量,表达计算符左右两边的表达式。

加法类实现如下:

class Add extends Operator {
​
    Add(Expression left, Expression right) {
        super(left, right);
    }
​
    @Override
    public int intercept() {
        return left.intercept() + right.intercept();
    }
}

减法类:

class Sub extends Operator {
​
    Sub(Expression left, Expression right) {
        super(left, right);
    }
​
    @Override
    public int intercept() {
        return left.intercept() - right.intercept();
    }
}

加法类和减法类都继承自 Operator 类,在对他们进行解释时,将左右两边表达式解释出的值相加或相减即可。

数字类和计算符内都定义好了,这时我们只需要再编写一个计算类将他们综合起来,统一计算即可。

计算类:

class Calculator {
    int calculate(String expression) {
        Stack<Expression> stack = new Stack<>();
        for (int i = 0; i < expression.length(); i++) {
            char word = expression.charAt(i);
            switch (word) {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case '加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stack.push(new Add(stack.pop(), new Number(expression.charAt(++i))))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case '减'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stack.push(new Sub(stack.pop(), new Number(expression.charAt(++i))))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efault: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stack.push(new Number(word));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reak;
            }
        }
        return stack.pop().intercept();
    }
}

在计算类中,我们使用栈结构保存每一步操作。遍历 expression 公式:

  • 遇到数字则将其压入栈中;

  • 遇到计算符时,先将栈顶元素 pop 出来,再和下一个数字一起传入计算符的构造函数中,组成一个计算符公式压入栈中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入栈出栈过程并不会执行真正的计算,栈操作只是将表达式组装成一个嵌套的类对象而已。比如:

  • “一加一”表达式,经过入栈出栈操作后,生成的对象是 new Add(new Number('一'), new Number('一'))

  • “二加五减三”表达式,经过入栈出栈操作后,生成的对象是 `new Sub(new Add(new Number('二'), new Number('五')), new Number('三'))`

最后一步 stack.pop().intercept(),将栈顶的元素弹出,执行 intercept() ,这时才会执行真正的计算。计算时会将中文的数字和运算符分别解释成计算机能理解的指令。

测试类:

public class Client {
    @Test
    public void test() {
        Calculator calculator = new Calculator();
        String expression1 = "一加一";
        String expression2 = "一加一加一";
        String expression3 = "二加五减三";
        String expression4 = "七减五加四减一";
        String expression5 = "九减五加三减一";
        // 输出: 一加一 等于 2
        System.out.println(expression1 + " 等于 " + calculator.calculate(expression1));
        // 输出: 一加一加一 等于 3
        System.out.println(expression2 + " 等于 " + calculator.calculate(expression2));
        // 输出: 二加五减三 等于 4
        System.out.println(expression3 + " 等于 " + calculator.calculate(expression3));
        // 输出: 七减五加四减一 等于 5
        System.out.println(expression4 + " 等于 " + calculator.calculate(expression4));
        // 输出: 九减五加三减一 等于 6
        System.out.println(expression5 + " 等于 " + calculator.calculate(expression5));
    }
}

这就是解释器模式,我们将一句中文的公式解释给计算机,然后计算机为我们运算出了正确的结果。

分析本例中公式的组成,我们可以发现几条显而易见的性质:

  • 数字类不可被拆分,属于计算中的最小单元;

  • 加法类、减法类可以被拆分成两个数字(或两个公式)加一个计算符,他们不是计算的最小单元。

在解释器模式中,我们将不可拆分的最小单元称之为终结表达式,可以被拆分的表达式称之为非终结表达式。

解释器模式具有一定的拓展性,当需要添加其他计算符时,我们可以通过添加 Operator 的子类来完成。但添加后需要按照运算优先级修改计算规则。可见一个完整的解释器模式是非常复杂的,实际开发中几乎没有需要自定义解释器的情况。

解释器模式有一个常见的应用,在我们平时匹配字符串时,用到的正则表达式就是一个解释器。正则表达式中,表示一个字符的表达式属于终结表达式,除终结表达式外的所有表达式都属于非终结表达式。


评论